查看原文
其他

《品读群书治要》13 君子欲讷于言

▲ 点击上方卡片,看更多精彩内容

13 君子欲讷于言

《余莉开讲》第十三集


尊敬的观众朋友们大家好:


我们今天学习“君子欲讷于言”,这句话出自《群书治要·论语》,《论语》记载:子曰: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,我们注意这个欲字,这个欲字不是不能说,但是要做到“欲讷于言”,这个讷,就是说话迟钝,不抢着说,似乎说不出话来,这是指君子。凡是君子说话都慎重,怕驷不及舌。所以我们看《四书五经》中,都强调慎言的重要性。

比如说《群书治要·周易》记载,子曰:君子居其室,出其言善,则千里之外应之,况其迩者呼,居其室,出其言不善,则千里之外违之,况其迩者乎。说一个君子虽然是在自己的家里说话,他说的这个话是善言,那么到千里之外的人都会应和他,赞同他。更何况是身边的人呢,但是如果一个君子虽然是在家里说话,他出了一个恶言,不善之言,那么千里之外的人都不会赞同。甚至会反对他,更何况身边的人呢,所以他强调说:言行君子之枢机,枢机就是关键的意思。什么的关键呢?就是他的吉凶祸福的关键。还说:言行,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,可不慎乎。君子靠什么感天动地呢?就是靠自己的言语。所以怎么能够不谨慎呢?这个话可不能够随便说,所以古人说口为祸福之门,话要经过一番考虑之后再说。一个人大半的吉凶祸福都是决定在口上。

那么关于言语的论述,在经典中也有很多,《易经》上有一句话说:躁人之辞多,如果一个人说话太多,那么他的前途就不会太乐观。寿命也不会太长。我们观察一下,如果一个人能滔滔不绝讲个没完,这样的人一定是一个烦躁之人,烦躁之人多半前途不平,会遭遇很多挫折。想长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
中国古人说,话多伤气,对人的身体有影响,这不是纯粹的理论,而是长期经验积累得出的总结。中国人特别讲究养生之道,道家说人的身体有“精气神”三种要素,也就是精神气体还有无形的神这三种。那同样的人,为什么有人寿命长,有的人却寿命短呢?那就是因为有的人注重养生,有的人却不重视养生,所以道家特别讲究养生之道,而其中很重要的一条,就是要讲求收敛。收敛自己的精气神这三种要素。还有如果我们是为了发泄心里的闷气,而到处宣传恶事,受到的损失会更大。所以我们要做到心平气和不是很容易。心里要柔和,在生理方面就不会伤气。所以这个话呢是说得越少越好。

所以在《易经》上也说:吉人之辞寡,吉祥的人他往往话少,一般人说话的内容,它无非是要表达自己的心情,或者是讲人讲事。但是凡事说话牵扯到人与事,就关系到人的利害。关系到事情的成败。所以我们在说话之前要先想一想,我们这些话说出来,对人究竟是有好处还是有坏处。那么有修养的人脑子一转就知道了。修养不够的人如果一时没有注意,说话冲口而出,可能把别人给伤害了。自己还不知道,自己也不考虑这些事。

当然我们这里边的“言”。他不仅仅是说话,也包括我们写文章,发表各种的言论。有些人在无意之中把人家给伤害了,对方他不知道自己受到了损伤。但是因为我们一句话,损害了人家的名誉、权利,让人受到了损失。往往也是要负因果的责任。

所以如果说话是很小心就有福了。这个福是怎么来的呢?比如说我们看别人有忧虑,我们去开导一下,看别人有恐怖,我们去宽慰一下。看到别人受到委屈诽谤,我们说一句公道的话,仗义执言,给人家解围,壮一壮胆子,这就是我们说话的口德。所以就看我们这个口用来做什么,用来说什么,用得好就能够替自己造福,替自己积德。用的不好就造了口业,妨害了自己也伤害了别人。

那我们都知道中国人经常说一句话,叫君子一言驷马难追。这句话的典故就是出在《论语颜渊》篇,棘子成曰,君子质而已矣,何以文为。这句话表面看好像对人影响不大,他说君子讲本质就好了,何必要讲那么多的文事和礼貌呢?但是子贡却说:惜乎,夫子之说君子也。可惜啊,您竟这样说君子。这样说就说错了,因为君子并非如此,君子的特点是什么呢?君子的特点,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,那就是文质彬彬,不仅本质好,而且也注意外在的形式和礼貌。他也讲文,只讲文而不讲质不行,就像有人行礼鞠九十度标准的鞠躬礼,但是在心里并没有对对方的恭敬。这就叫只有文而没有质,这当然是不正确的。那么另一方面呢,只讲质不指文也是不完美的。就像很多农民到城市里做工农民工。我们都知道农民心地善良为人淳朴,但是乘坐公共汽车时,上衣也不穿,虽然他们有很好的本质,但是缺少了外在的形式,也不会让人有好的观感。所以子贡就说:君子应该文质彬彬,既讲外在的形式礼貌,也要讲本质。君子话说出去,错了之后驷马难追。所以子贡又说:驷不及舌。意思是说这个话一说出去,用四匹马拉着车子去追,也追赶不上。所以后来就据这一句话,成了“君子一言驷马难追”。那么这一句话就是告诉我们,话不能看似有道理,不加思考就说出去了。像棘子成这样,说:君子质而已矣,何以文为?他感觉这句话没错啊,本质好就对了,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外在的礼貌文事呢?但是这一句话呢经不起推敲。说出去之后,再想后悔也就来不及了。

那么在《论语子张》篇也有相关的记载,子贡说,君子一言以为智,一言以为不智,不可不慎也。君子的一句话说出来,说得好人家觉得有智慧,一句话说得不好,人家就会认为他没有智慧。所以你看言语重不重要呢?

古人说言谓心声,一个人的心里修养学问,都提现在言语中,那么在《论语》中记载着颜渊问仁,孔老夫子怎么回答呢?克己复礼为仁,如果能够克服自己的欲望,返回到礼的要求,这就是仁了,这个颜回很好学,他说请问其目。请你给我详细地讲一讲。怎么样把这个给落实呢?孔老夫子就说了四句话: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。意思是说,视听言动,都要符合于礼的要求。那么其中有一条最重要的,就是非礼勿言。就是你说话,只要你把这个话一说出口,都要符合于礼的要求。

那么这个礼的内容有很多很多,比如说要恭敬人,不能够损害人家。凡是不符合礼的话都不能说。但是我们看现在很多的领导干部,都以说黄色段子为乐。经意不经意之中,在言谈之中,就引用一个黄色的笑话。这些都不符合礼的要求。

那么在《孔子家语》中,也记载着这样一个典故,这个孔子到周家去观礼,结果来到周家的始祖后稷庙的庙口,发现这个庙里有一个金人,金人的塑像三缄其口,就是这个神像的口,被东西给蒙了起来。在这个金人的背后,有一段铭文,这一段铭文是怎么写的呢?古之慎言人也。所以后来形容一个人说话要谨慎就是缄口。那么从这里我们也看出,周家很早就在研究,讲话的艺术,说话的学问。那么古人讲礼,对于说话是不是符合礼,非常地注意。教人要守口如瓶。所以我们平时无论是说话,还是做事都要注意口,不要说错话。诽谤某一个人固然是不可以的。如果说了一句普通的话,虽然没有针对一个特定的人,但是话说出来伤风败俗,也会影响社会大众的心理。这个罪过也很大。

那么我们现在做大众传播事业的人,在这一点上就要特别小心谨慎了。要想做大众传播事业,最好要学习一下传统文化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我们看现在的广播电视网络媒体,这些从业人员不了解因果,特别喜欢把那些伤风败俗的事、绯闻、小道消息到处宣扬。那么这都是受西方的新闻报道影响。什么叫新闻呢?说狗咬人那不叫新闻,人咬狗才叫新闻。所以尽把人家的隐私,这些不太好的东西给宣讲出来了。那我们想一想,人经常看这些东西,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?积非成是,把错误的积累多了,人们认为是正常的了,正常的反而不正常了。所以这样的宣传,没有把人善良的方面给引发出来。反而助长了人的恶。

所以我们中国古人告诉我们,新闻媒体这些报道,都要秉持一个原则。什么原则呢?那就是要隐恶扬善。即使你去采访一个名人,他所说的一句话,也会产生很深远的影响。如果他说错了,我们要不要报道呢?比如说有一个明星,他和一个人发生了不正当的婚外关系,结果有记者就去采访他,你对这件事是怎么看的呢?结果这个人是怎么回答的呢?这个明星说:这是任何一个正常的男人都会犯的错误。那我们想一想这个明星,他拥有那么多的粉丝,这个粉丝都在关注着他的言行,他说这个婚外情是任何一个正常的男人都会犯的错误。他这一句话就是古人所说的:一言以丧邦。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,那是很坏很坏的。大家都不以为耻,反以为荣了。所以我们看现在很多人都觉得,自己这一生,只有一个配偶一个伴侣,说起来都不好意思了,在朋友面前都很没面子。那么这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呢?

我们看中国古人说糟糠之妻不下堂,我们看古代的这些爱情故事,比如说梁山伯与祝英台,那都是同甘共苦,荣辱与共。那个恩爱之心,让人看了非常地感动。怎么说这是每一个正常的男人都会犯的错误呢?所以你看这样的引导,就把这个社会风气给导乱了。为什么我们现在打开网络,那么多不正常的乱伦的现象,层出不穷呢,就是因为我们传播的信息错误了。所以中国古人告诉我们,要隐恶扬善。要把那些正面的报道,多多滴搬上荧幕。比如说谁家久病床前有孝子,什么家夫妻恩爱、同甘共苦、筚路蓝缕了。什么家兄弟为了财产互相推让了。那我们看了这些,觉得这样做才是正常的。夫妻同床异梦,兄弟为财产吵上法庭,儿女不孝敬父母。这样的人就抬不起头来了。

所以我们新闻媒体的报道,一定要注意,要慎重。那么我们的言语,还会犯下的错误就是虚言。中国古人有一句话,说虚言折尽平生福,但是很多人,就是喜欢夸夸其谈,喜欢自夸。其实自夸,就是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有好的东西,但是这个东西自己实际上病没有。自夸的原因在哪里呢?其实自夸是因为忧郁怯懦,在别人面前感觉到有压力。所以要在别人面前,展示自己现实中没有的。如果有人向我们炫耀他的优越性,我们就要懂得,这恰恰是证明,他并不具备这种优越性。因为一个真正具有能力,并且实现了人生成功的人,他是不会想到大肆渲染自己的成功的。因为他满足于自己实实在在拥有的一切。而且我们还发现有一个规律,什么规律呢?如果我们在别人面前,炫耀自己曾经拥有的,或者已经拥有的,那么我们就很快失去了自己已经拥有的,或者将要拥有的东西。并且还会给我们带来许许多多的挫折。有很多人喜欢提前说谎,把自己想象中将会拥有的东西,提前挪到今天拿来吹牛。没有得到什么,却说自己已经得到了什么。自己租的房子,说是自己买的房子,这都会折损自己的福气。所以我们一定要改正自夸的习惯。而且自夸也很难维持良久,总有一天会被人识破,给自己带来巨大的不安。

所以我们要明白,口为祸福之门的道理。这样就会慎言慎行。这个言语才不会有过多的缺失。

所以在《易经》中也特别讲“括囊”,什么叫括囊呢,这个囊就是布袋。把布袋的口结扎起来代表人的口,这就是提醒我们,这个口不能乱讲话。就像把这个布袋的口被绳子扎起来一样。里边的东西呢,自然就出不来了。所以话不能乱说,言多必失。

所以这个慎言,他的范围很广泛,还包括哪些呢?比如说我们不能祖鲁骂人,不能够挑剔抱怨,指责批评怨天尤人,勾引诱惑搬弄是非等等。

我们不妨观察一下自己的言语,如果我们从早到晚都在说这些话,实际上我们就是在口吐毒舌。而不是口吐莲花。不仅仅是浪费了时间,也损害了自己的健康,影响了别人的心情。

而我们每一天,都在挑剔指责批评愤怒地说话,我们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别人,最受伤害的其实是我们自己。所以,我们不口出恶言,不仅仅是为别人负责,更重要的是,为自己负责。

那么我们都知道现代的很多心理学家,都在研究这个言语的暗示作用,我们的说话,无形之中会影响别人,给人造成一种心理暗示。特别是夫妻两个人相处,或者是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这个暗示的心理,潜移默化会影响很大,比如你经常会这样说:你怎么就不如什么家的谁谁谁呢?你看人家又能挣钱,又受领导的赏识,提拔也快。你怎么就不能向人家学习呢?或者你这样说自己的儿子,你看谁谁谁家的小明,奥数是一等奖,不仅如此,还多才多艺,又会弹钢琴,写诗还写得不错,你怎么连人家的一半都比不了呢,如果我们经常用这样的方式和家人交流,那么结果会怎么样呢,结果往往是对方掉头就走,不听你那一套了。比如说有一个孩子,他数学学得很不好,成绩经常不及格,为什么呢?因为每一次考试成绩出来,他的父亲看了之后就会骂他,说你的脑子是不是进臭虫了,连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,结果越骂他,这个孩子就越没有信心。成绩越来越差,从来考不及格。但是很幸运,这个父亲又一次听了一堂幸福人生的讲座,突然明白了,原来孩子的学习成绩表现不好,和自己对他的态度有关系。从此以后,这个父亲就改变了对孩子的态度,每一次考试完,他的成绩有小小的提升,他的父亲就这样鼓励,你看这次成绩有提升了,说明你有进步,加油!下一次一定能做得更好。就在父亲不断地真诚鼓励之下,这个孩子越来越有自信,这个成绩也越来越好。

还有一个故事是讲的夫妻相处的故事,有两个人结婚不久,妻子本来特别喜欢唱歌,她的喉咙也不错,歌声也很美,所以在做家务的时候,经常不由自主的哼出来,但是她的丈夫不太喜欢唱歌,比较喜欢安静,结果每一次他的妻子唱歌的时候,他就这样说:你那个歌声真的是太难听了,就像乌鸦一样,结果他说了一遍又一遍,从此,这个女士就认为自己的歌声很难听,从那以后,再也不好意思在大庭广众之下唱歌了,但是后来,他的丈夫过世了,这个女子改嫁,结果这个丈夫特别喜欢听歌,又一次她偶尔的在做家务之中,不由自主的哼出来,被她的丈夫听到了,结果他就说,你的歌声真美,从来没有听过这么美妙的歌声。一开始她还觉得,她的丈夫在讽刺她,挖苦她,但是没想到她每一次唱歌,她的丈夫都真诚地鼓励她,赞叹她。结果怎么样呢?结果她的歌越唱越好,甚至还去参加业余的歌手比赛,也都能获奖。那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言语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,特别是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,他们的言语对身边的人影响很大。比如说父母对儿女,因为这个孩子很小,他对自己的认知,都是来自于他的父母。如果他的父亲认为这个孩子哪方面好,并且经常夸赞他,肯定他,他一定会在这个方面,做得更好。如果这个父母认为他哪方面不行,认为他在哪方面根本就没有天赋。那么你就发现,这个孩子就不敢去尝试了。

那么当然了,我们说这个讷于言,重点是教导我们说话要谨慎,而不是该说的时候也不说,那么在《论语》上记载:孔子曰:侍于君子有三愆,哪三愆呢?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,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,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,那么这个“愆”就是过失的意思。侍奉君子容易犯三种过失,那么这三种过失,都是在言语方面的。哪三种过失呢?第一就是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,就是话未到当说的时候就说,这被称为“躁”,这个郑康成注解这个“躁”,不安静也。比如说君子还没有问你话,你就自己抢先去说,抢先去回答。这就犯了心浮气躁的毛病。再比如在集会的时候,如果在座的大多是晚辈,那么你可以说话随便一些,但是如果在座的都是长辈,主席或者主人,若和你说话,问你问题你才可以说,如果没有问你问题,你就不问自说,这个就说明心浮气躁。这就是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。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,就是话当说而不说的时候被称为“隐”。什么是隐呢,孔安国注“隐”,不近情识也。比如说君子以经问你话了,你就应该把话明白地说出来。如果这个时候不说,就犯了隐匿之过。不论长辈还是晚辈,若是问你问题,你都吞吞吐吐,这个就是慢。骄慢很容易得罪人,这也是过错。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,就是没有观察君子的颜色就说话,这被称为“瞽”,这个“瞽”,就是眼睛看不清楚,这个意思。颜色表示意向,我们说话的时候,要观察君子的意向而说。比如说人家已经很不高兴了,你还在继续指摘他的过失,这样就等于是瞎子,大为失礼。所以这也是过失。

我们知道孔门四科,孔子以四种科目教导学生,首重德行,其次就是言语。然后是政事、文学,这说明言语要很有学问,很有说话的艺术,那么我们学了君子欲讷于言,告诉我们在生活之中说话要谨慎,说话之前要三思。

那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,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,谢谢大家!!


刘余莉,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学士、硕士毕业。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、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、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,著述丰硕。曾获英国赫尔大学哲学博士、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,并应邀到英、意、美、加、澳、日、新加坡、印尼、中国香港等地进行演讲和研讨。2015、2016年,先后两次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法国巴黎总部,围绕“从《群书治要》看圣贤教育的重要性及如何加强道德教育”做主题演讲,对中国传统文化“东学西渐”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。

* 看更多往期经典视频,点击下方小字即可跳转 *

▶ 《品读群书治要》01 认识群书治要

▶ 《品读群书治要》02 一阴一阳之谓道

 《品读群书治要》03 真正的风水在哪里

▶ 《品读群书治要》04 致富理财秘诀在哪里

▶ 《品读群书治要》05 发怒是拿别人错误罚自己

▶ 《品读群书治要》06 修身始于戒贪

▶ 《品读群书治要》07 贪色为淫,淫为大罚

《品读群书治要》08 好名之患

《品读群书治要》09 欲不可纵

《品读群书治要》10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

《品读群书治要》11 奢靡之害

《品读群书治要》12 谦德之效

请您转发分享,福生无量!

【微信公号:传统文化道德经】


精品合集 特别推荐

传统文化道德经ID:Ctwhddj福生無量天尊

* 看更多往期经典好文,点击下方小字即可 *


  百家讲坛《易经的奥秘》合集(共15集)


▶ 道德经》解析合集


  曾仕强《道德经的奥秘》合集


  傅佩荣《老庄的智慧》合集


  庄子·养生主(合集)


▶  国学经典 || 《大学》合集(共12集)


▶  曾仕强《家庭教育》合集(共24集)


▶  百家讲坛《孟子的智慧》合集(共9集)


▶  百家讲坛:《三十六计》 合集


▶  百家讲坛《春秋五霸》合集(共29集)

道德经解析

▲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

你若喜欢,点个在看 
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查看更多精彩好文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